索  引  号 MB1846817/2021-00131 分        类 建议提案结果  
发布机构 江苏省医疗保障局 发文日期 2021-10-27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402号提案的再次答复
文        号 苏医保复〔2021〕99号
时        效

对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402号提案的再次答复

曹信邦委员:

按照省政协提案办理要求,现对你于2018年提出的“关于在我省全面开展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建议”再次答复如下:

2016年以来,我省按照国家统一决策部署,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试点范围和保障对象逐步扩大,制度框架、政策标准、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等不断完善,试点取得了初步经验和阶段性成效。

一、试点做法及主要成效

2016年,国家组织15个城市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我省南通、苏州两市被列为国家首批试点城市。2017年至2019年,我省先后在徐州、无锡、常州、扬州、泰州等5个设区市开展省级试点,20212月,南京市以人大票决的方式启动了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并于71日正式实施。目前,已有8个设区市开展试点,至9月底,参保人员超过4000万,享受待遇人数19.7万人,支付基金13.6亿元。

(一)注重顶层设计,初步构建基本政策框架。长期护理保险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保险制度。在试点起始阶段,按照独立的社会保险险种和“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的思路,坚持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量力而行、逐步完善,初步构建了“覆盖全民、多元筹资、差别待遇”的基本政策框架。

一是保障范围全员化。在覆盖范围上,拓展了由职工医保参保人群起步的要求,南通、苏州从试点开始,就将全体职工和城乡居民同步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并注重缴费标准、待遇标准、经办服务的统一,实现职工和居民一体化保障,提升共济保障水平。在保障对象上,基于优先保障通过评估鉴定符合条件的重度失能人员基础上,部分试点地区根据当地实际逐步扩大保障对象,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扩大制度试点的社会影响力。其中,南通、苏州、无锡、徐州市将中度失能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南通、苏州、徐州还将失智人员纳入保障范围。

二是筹资渠道多元化。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参照现行社会保险基金有关管理制度,单独管理,专款专用,并遵循社会保险大数法则,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的参保机制,政府补贴、医保基金划转、个人缴纳、社会捐助“四源合一”的多元动态筹资机制,实现个人、社会和政府责任共担。其中,个人缴费部分,职工医保可通过个人账户一次性划拨,居民医保在年度居民医保缴费时一并征缴,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资助。筹资标准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护理水平、护理服务成本以及保障范围和水平等因素,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合理确定。目前各地年人筹资标准多数为100元。

三是待遇支付差别化。按照国家试点要求,待遇保障从低水平起步,根据护理等级、服务方式等确定差别化的待遇保障政策,对符合规定的护理费用,基金支付比例控制在70%左右。各地服务方式主要以机构护理和居家护理为主,鼓励实施居家和社区护理服务,待遇标准主要按失能等级和不同护理方式予以相应保障,主要包括医疗(护理)机构、养老机构及居家(亲情)护理等。

(二)引导市场参与,创新经办服务管理体系。立足长期护理保险固有的公共服务特性和不同于其他社会保险的特点,坚持社会化服务保障的思路,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探索“政府主导、商保公司经办、护理机构服务”的协同发展机制,创新经办服务管理体系。

一是经办服务社会化。针对保障对象的特殊性、保障需求多样性和服务专业性,探索采用购买第三方经办服务与政府部门监督相结合的模式,公开招标遴选商业保险公司,联合组建服务中心,按照“运行风险共担、保险事务共办、年度考核退出”的管理方式,承办受理评定、费用审核、结算支付、稽核调查、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等经办事务,同时服务中心还负责政策宣传咨询、制定服务计划、追踪服务质量、处理争议投诉等,既解决了医保经办机构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又提升了经办服务水平。

二是监督管理精细化。建立定点服务机构管理、档案管理、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协议管理、考核管理、信用等级等管理机制,以及业务、评定、预防、服务经办等工作规范。强化服务质量综合评估,对保障的失能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服务计划,切实保障失能人员的服务需求。对定点服务机构实行考核指标量化,考核结果与诚信保证金结算挂钩。

三是信息服务智能化。制度建设与系统建设同步推进,依托完善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根据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的特点,研发护理保险管理子系统和手机APP,实现受理、评定、监管、评价等全程智能化,失能评定、义工服务、稽核调查等通过APP“全程通办”,全业务流程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失能人员及其家属、护理机构及其服务人员、护理服务中心、医保经办机构等环节互联互通,服务需求的推送、上门服务的安排、服务质量的评价等通过APP稽核数据链条实现智能化服务与监控的闭环管理。

(三)促进协同发展,制度保障效应初步显现。在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同时,同步考虑促进服务产业发展、引导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服务提供行为,实现协同发展。试点以来,切实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和事务性负担,并在拉动就业创业、发展养老产业、支持家政服务业、改善家庭生活质量、优化医疗资源利用等方面初步显现了多重溢出效应和赋能作用。

一是补齐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短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医有所保,但失能无护的背景下作出的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空白的制度安排,是新时代增强人民福祉的重要措施。从前期试点情况看,长期护理保险年人均待遇支付超过7000元,实实在在增加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二是助力护理服务体系持续发展。目前护理行业普遍存在岗位缺口大、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低等问题。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增强失能人员护理服务可及性的同时,为护理服务业、健康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形成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试点地区与护理相关的定点机构已达783家,护理床位超过5.7万张,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

三是增进家庭和谐、维护公序良俗。在当下小家庭、坐班工作模式下,失能人员日常照护已成为家庭生活“瓶颈”,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生活质量。健全制度保障,从一个重要侧面可解放家庭成员,化解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推进传统美德和公序良俗的传承。各地试点以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已使近21万人受益,背后是众多家庭的和谐稳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

二、存在主要问题

着眼长期护理保险的规范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标准仍有碎片化的倾向。在国家试点指导意见的大体框架下探索,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标准,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如失能评估标准方面,我省试点地区有6套不同的标准,失能评估标准的不统一将会对今后异地享受待遇时互认及结算带来障碍。今年7月,国家医保局、民政部联合出台了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医保办发〔202137号),下一步我们将按要求指导各地平稳过渡。二是筹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筹资方面还过多的依赖医保基金和财政补助,个人缴费责任意识不强。特别是在当期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长期通过医保基金划拨的方式筹集难以保证基金的可持续,必须强调单位和个人缴费,并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如引入慈善、福利彩票、整合政府部门对养老服务及残疾人的各项补贴等。三是护理服务供需矛盾突出。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之基在于护理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护理服务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地区服务设施及服务人才相对紧缺,专业服务人员匮乏,尤其是农村地区更为突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09月,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对在全国进一步深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提出了工作部署和明确要求,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要求,不断总结试点经验,健全完善制度机制,着力解决存在问题,力争到“十四五”中后期,在全省建立统一规范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一)健全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加强工作统筹和指导,组织试点成效评估,巩固扩大现有试点成果,继续推进并实现试点地区在全市范围内的政策、经办、系统、标准、待遇、服务的“六统一”,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市级统筹夯实基础,充分保障市域内照护保障“一体化”需求。同时,积极适应人口流动频繁,“候鸟”老人增多等现象,探索不同统筹地区之间长期护理保险的异地结算,逐步解决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等群体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加强“长三角”等区域试点城市政策协同的研究,为试点成熟后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先行先试。

(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筹资机制。持“权利义务对等、社会互助共济、各方共担责任”的原则,不断完善由个人、医保统筹基金、财政补助、社会捐赠的多元筹资机制,统一筹资标准,明确各方责任,增强个人缴费意识,丰富筹资来源,优化筹资方案,努力形成群众参保热情提高、社会积极参与、基金共济能力增强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估标准体系。按照国家统一评估标准,优化调整各试点地区的失能评估标准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制度的公平性,为异地待遇享受做好政策准备。同时,加强部门协同和政策衔接,有效融合长期护理保险失能人员的鉴定与民政部门的伤残等级鉴定、工伤保险的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积极探索并做好与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以及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政策的整合衔接。

感谢你对医疗保障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江苏省医疗保障局

                           20211027

 

 联系人姓名:张玉荣

 联系电话025-8329023

 抄      送: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省政府办公厅